粤桂协作:一条“忻丝路”,直通富裕路
时间:2025-01-13 06:52:46 出处:焦点阅读(143)
时下桑叶吐绿旺盛生长,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各乡镇蚕农走进桑田采摘桑叶,条直通富在种桑、忻丝路养蚕、粤桂裕路缫丝的协作产业链中“破茧新生”。
从传统养蚕到标准化、智能化,从单一产业链到延“链”建园,粤桂协作立足忻城县传统桑蚕产业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确保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推动种桑、养蚕、茧丝绸加工、品牌建设的标准化,促进桑蚕产业全域、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桑蚕大县”到“桑蚕强县”产业富民的j9“忻丝路”。
优标准 提品质
夯实桑蚕产业规模之基
种桑养蚕、缫丝结茧,是忻城县传统桑蚕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作为全国第二大桑蚕县,忻城县全县桑园面积26万亩。如今,桑蚕养殖逐渐以其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正成为忻城县六纳村越来越多村民首选项目,也成为忻城县农村养殖投资的热门选择。
六纳村桑蚕养殖工作间
“以前我们村村民一直固守传统养蚕技艺,桑蚕产业经济价值并不凸显。”忻城县六纳村第一书记韦洪浩介绍道,由于传统种植的桑树品种抗病能力弱、产量低,以及传统养蚕技艺的低端化发展趋势,难以承托养蚕产业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粤桂两地以帮扶建设标准化桑园为桑蚕产业升级发展的切入点,累计投入660万元,在忻城县安东、红渡、古蓬等桑蚕产业重点乡镇先后建立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建成示范桑园1250亩。
好苗结好茧,一张好蚕,养殖成功率高、成茧质量好。在红渡镇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生产示范点里,一批优质蚕种正在培育,“针对传统三龄蚕龄期小、抗病力差、成功率低等问题,我们在龙头企业的培育推广下生产出优质蚕苗—四龄蚕,它的养殖周期短,相比三龄蚕减少了4~5天,而且成茧质量和市场价格却更好。”韦洪浩表示。
“品种好了,每批次养殖周期由原来的约28天缩短到14天左右,养蚕成活率从60%提高至90%以上,养蚕产量提高30%以上。”据韦洪浩介绍,2023年六纳村共售茧13批,共饲养优质四龄蚕50张,产茧5500斤,创收15余万元,人均月收入超过6000元。
桑蚕养殖车间
新型标准化养蚕模式促进传统产业“破茧再生”,桑蚕养殖标准化成型发展了,如何造福一方百姓?
“有些村民家中闲置房屋较多,不需要额外修建蚕房,村委会鼓励他们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村委会会积极帮助养蚕户解决技术问题,为他们提高收入保驾护航。”韦洪浩表示。
如今,农户在标准化基地的带动下,形成了一套养蚕的技术指标和标准化流程,包含喂食桑量、生长环境所需各项指标等,蚕农只需参照标准饲养,即可大幅提高养蚕成功率和蚕茧质量。
从养不活、卖不好,到收入节节高,从试点先行到以点带面,从示范引领进而辐射延伸,立足粤桂协作,忻城县推进“双种双养”产业发展战略,以“龙头企业+高校+村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全面改变忻城散种散养的业态,推动全县乡村桑蚕产业的标准化高质量发展。
标准种植桑叶、提供优质蚕种,桑蚕养殖基地覆盖了从蚕种孵化到养蚕出茧的全链式规范化,正成为六纳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也成为忻城县助力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长线规划。
引技术、强驱动
加速产业创新提档升级
在忻城桑蚕标准养殖基地,打开手机APP,自动化蚕房的监控画面清晰可见,通过数据库即时检测,蚕房内温湿度、光照等参数一览无余。在忻城县多地桑树基地内,智慧水肥一体化现代农业灌溉系统、智慧喷药系统绿色防控体系,实现了灌溉与气象、土壤条件以及桑树对病虫害的有效检测与防护。
忻城县六纳村桑蚕种养标准化示范基地——信息化养蚕管护平台。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人工到机器,从凭经验到看指标,如今的桑蚕养殖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
根植粤桂协作的政策支撑与资金支持,忻城县正加速形成桑蚕养殖全产业链条,向着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大步迈进。
“作为桑蚕产业的大县,养蚕收入是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但长期以来群众养蚕依赖传统经验,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养蚕农户增收。”近年来,粤桂协作产业园运营企业,通过构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桑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施肥的“五统一”。亩桑效益增加30%—40%以上,桑叶年亩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水肥一体化高标准示范桑园。
科技成果要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落地转化,最终还是落在农民身上。近年来,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引进了广西农投控股企业广西汇智科技有限公司和桑蚕研究高校河池学院的校企研发使用了标准化养蚕智慧云平台,向蚕农们推广标准化养蚕技术。
智能化平台技术培训
“利用平台,蚕农能够通过互联网可视化媒体平台将桑蚕专家请到家中,云平台专家技术团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标准化养蚕远程培训,并实时在线帮助农户解决桑蚕种养过程中的问题。”广西农投控股企业广西汇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自动化养蚕设备、智慧养蚕技术服务云平台等产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转变了个体分散养殖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同时引领转型为标准化、现代化的工厂式养殖模式。”忻城县粤桂协作工作组负责人表示。
建平台,优布局
推动产业链拓展延伸
走进忻城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并丝车间,机器设备高速运转,一人兼顾几十台机器并丝成线,年产丝1500吨、真丝绸1500万米,改写了忻城无丝绸产业的产业历史。
过去,受资金、技术、环保、人才等条件制约,忻城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整县桑蚕产业存在着创新设计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品牌建设滞后的发展瓶颈,提升桑蚕产业链完善,推动品牌高标准建设对于忻城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
2021年,粤桂协作聚焦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投入粤桂协作帮扶资金7326万元,建设育蚕养蚕车间、蚕茧收烘仓库、加工工厂和综合服务中心,引进深圳同益新公司与当地共建粤桂协作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以特色产品桑蚕茧为原料,不断延伸至捻丝、织绸、绢纺、针织、家纺等深加工环节,初步形成了“桑—蚕—茧—丝—绸”的产业链条,开启了以“东部资本和西部资源相结合”的桑蚕产业发展,打造区域互补协调发展的大型茧丝绸产业集群,是2023年广西粤桂协作谋划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
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工作车间
“深圳同益新公司早在2017年就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投资设立了‘同益新丝路公司’,2021年,落地忻城更想创建广西优质原料基地,进一步发挥桑蚕产业资源优势,助力当地产业升级。”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介绍说。
忻城县粤桂协作茧丝绸产业园并丝车间
从一片桑叶、一颗蚕茧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忻城县不断做大桑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土特产”文章。“产业园在聚焦优二产”的同时,注重“联一产、带三产”,聚力培育茧丝绸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从种苗、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服装成衣、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刘建云表示。
“我们已经创新推行智能化饲料工业养蚕项目,有效破解了传统缫丝企业成本高、利润低的难题,极大提高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刘建云表示,如今,智能化工业饲料养蚕体系已发挥明显成效,不仅节约80%的桑园种植土地,还使桑园每亩收益从3000元提升到8000元。
企业的落地生根不仅助推产业全链条的同步驱动,也产生了大量劳动力需求,截至目前,忻城产业园已吸纳劳动力200人,并通过桑园改良、项目建设等途径帮助1000多人实现灵活就业,“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将增加直接就业岗位至3000个。”
种桑养蚕、蚕茧处理、缫丝、织造、印染等各产业环节,在创新种养模式的同时,同益新公司也将忻城丝绸的“产”,与杭州、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出口的“销”对接,在产、供、销体系中促进东西部桑蚕产业链融合对接、中下游产业提质升级。
【记者】崔文波
【来源】南方农村报